“我国耐候钢的开发虽然较晚,但也有相当长的历史。1960年前后,武钢首先在国内进行了含铜耐候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,1965年已开始在全国推广,1967年**用于铁路车辆,1978年~1985年试制客货车辆,1990年起新车已全部采用耐候钢。统计资料表明,虽然车辆成本增加20%~30%,但寿命约延长1倍。” 我国开发耐候钢种的主要特点是:钢中不含Ni、Cr,以添加Cu或者P,或者Cu+P为主,并结合了我国丰富的V、Ti、Nb、Al、RE资源。 在我国桥梁用钢研究初期,耐蚀性并非较**的考量因素。过去,因为追求大跨度,高强度、低屈强比、低温韧性、可焊性和厚板均一性是桥梁钢获得应用的必要条件。而近年来,耐候钢的经济性、桥梁美学和疲劳性能日渐受到重视。 而现在,高强度耐候桥梁钢的发展与现代冶炼、轧制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密切相关:采用高纯净化的冶炼和浇注,尽量减少成分偏析;采用低碳(0.07%~0.11%)TMCP(控制加热温度并实施冷却)控轧控冷工艺;不用调质处理,钢板愈厚其焊接敏感性系数愈高,在焊接时需要预热;在采用大线能量焊接时,还存在韧性降低的问题。微观组织为**低碳(小于0.05%)贝氏体或针状铁素体,具有高强度、高韧性和可焊接性,组织均匀,微区间电极电位差较小, 同时,在低成本耐候钢研究与开发过程中,可利用合金元素Mn、Cu间协同作用发展低成本耐候钢,进行低成本Mn-Cu合金型耐候钢的组织控制,对传统铜磷耐候钢的进行性能改进,并发挥RE的作用。 ///此处插入图片/// 锈蚀钢材表面是一层锈红色物质,摸上去十分粗糙,质感十分特殊。由于耐候钢表面可形成的这一特殊致密氧化层具有稳定、均匀的自然锈红色,这使它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建筑外墙材料。 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的澳大利亚馆,就是用红赭石色的耐候钢材料制成。耐候钢钢板组成连绵不绝的波浪外墙,它代表了澳大利亚的海岸线,也体现了他们在铁矿石方面的资源优势。耐候钢的原料采自澳大利亚西部的矿山,由当地的工厂生产。馆方特意将**的矿石绕着展馆摆放了一圈。澳大利亚馆周围的地砖,都是红色的,这些地砖原料也产自红土地带,由十多个集装箱漂洋过海运来上海。里里外外,红色不仅代表了自然,还将“工业 ”和“城市”的概念体现出来了。 自然气候引起的钢板表面的变化体现了 时间的印记,建筑如同生命体随着时间而生长变化。 即使在海边城市耐候钢的平均腐蚀深度约0.02mm/年。即使考虑到其他非正常因素,一般认为,耐候钢耐大气腐 蚀性能是一般结构钢的3~4倍即使在裸装使用条件下,其耐腐蚀性寿命也可达30年以上。